卡片跟手机放一起会消磁吗(卡片放手机后面会消磁吗)

iPhone 12发布不久,问题不断。

近日,有网友吐槽 iPhone12 背部内嵌的MagSafe充电器磁铁会让部分卡片消磁。

苹果营销副总裁 Kaiann Drance 在采访中表示:

带磁条的信用卡磁力较强,应该不会有问题,但部分卡片比如房卡等需要小心,可以选择苹果做了屏蔽处理的吸附皮革卡包存放。

是不是觉得眼熟?没错,前几天回应说“不送充电头是因为环保”也是她。

这个“用心良苦”的皮革卡包配件设计秉承了苹果公司一贯的“环保”理念,加上副总裁一贯的“神回复”,对其“夸赞”的网友已经数不过来,K哥就不在此延展了。

K哥更关心的是更多网友好奇的问题:都2020年了,为何还有卡片怕被消磁?

在经典电影《天下无贼》之中,有个经典桥段,就是范伟客串的劫匪在火车上打劫,台词是:IC,IP,IQ卡通通告诉我密码!

相信看过的朋友都会会心一笑,因为很显然IQ卡很突兀,影片里的角色智商堪忧。

如今电子产品越来越多,各种的“刷卡”,“刷码”,“刷脸”也同时在使用,我们的各种卡到底用的什么“技术”,哪些会被“消磁”,确实是一个容易混淆的事情。K哥简单做了个梳理,保证你5分钟看懂这些复杂的东西!


首先,我们常用的卡片识别技术主要为3大类:磁条卡,芯片卡,射频卡

第一类:磁条卡

英文名(magnetic card),利用磁性载体记录字符与数字信息,用来标识身份或其它用途。

磁条卡曾是卡片界的老大,其使用时间最长、使用数量最大。以前主要用在银行卡,信用卡上,“刷卡”这个词就是来源于刷磁条卡的动作。

另外,早期的地铁公交卡,景区门票卡,酒店房卡等也均使用过磁条卡。

优点是:成本低廉,使用方便,便于管理。

缺点是:安全性能低,容易被消磁,划伤,弄脏。

磁卡本身的磁化程度是有高低的,它们抵抗磁场消退的能力被称为“保磁力”,“保磁力”弱的在300个奥斯特(磁场强度单位)左右,比如普通的酒店房卡,强的可以达到4000奥斯特,银行卡等用于支付的磁卡就属于这类。

而普通手机利用无线电波通信,确会产生磁场,但它并没有想象的强,银行卡这种高“保磁力”的磁卡近距离接触手机一段时间不会有影响,但如果你把卡贴在手机上,持续通话6-7个小时,则肯定有影响。同理,酒店房卡由于“保磁力”弱,同手机放在一起就确实有消磁的可能,如果是新的苹果12手机,那更是分分钟中招。

所以以前很多了为了保险起见,将磁卡和手机分开来装其实是正确的,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。

第二类:IC卡

全称集成电路(Integrated Circuit Card)卡,有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。

黄色金属芯片裸露在外的就是接触式的,看不到芯片的就是非接触式的。

“插卡”就是接触式IC卡的主要使用方式。

   

接触式IC卡

医社保卡,商场礼品卡,积分卡,手机SIM卡,等可反复使用的,大多采用接触式IC卡;

而二代身份证则是典型的非接触式IC卡;

优点是:可读写,容量大,有加密功能,安全性能高,使用方便。

缺点是:需要插卡或近距离感应。

IC卡是通过电子芯片而非磁性物质工作的,因此磁场攻击对它无效,但还是得防电流攻击和机械攻击。比如把芯片磨损,变形,刮坏等。

所以,我们的身份证,芯片式银行卡和手机即使是苹果12放一起也完全没有问题。

   

非接触式IC卡

第三类:ID卡

全称身份识别(Identification Card)卡。

顾名思义,主要是识别身份的,有固定编号,不可反复读写,无任何保密功能。

最常用的ID卡是RFID(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)无线射频识别卡。

   

RFID考勤卡

常用于停车卡,门禁卡,考勤卡,电子标签,电子条码等领域。

RFID技术如今更多的被应用在生产、物流、跟踪、资产管理上。

我们到超市,服装店(优衣库之类的)购物,如果不小心将未付款物品携带出来就会响起警报,这个用的就是RFID技术。

   

RFID标签

优点是:因为其免电池,免接触,安全性高,寿命长。

缺点是:功能单一,无法读写。

NFC卡:

全称近场通信(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)卡。

NFC是将RFID和其他技术整合得到的应用,相当于RFID的升级版。

最主要的特点是可兼容手机,将NFC硬件集成于手机上成为一大趋势,在门禁、公交、手机支付等领域内发挥着巨大的作用。

   

NFC卡

优点是:感应距离短,能兼容手机,智能化运用前景广。

缺点是:配套硬件成本高。

NFC卡可读取范围远低于RFID,感应距离一般在10CM之内,连接时间超短,一般认为小于0.1s,但这种“近距离”,和“短时间”也恰恰提升了其安全性,如今最常用的就是公交地铁卡

如今不止智能手机,包括智能手环在内智能穿戴产品也都逐渐配备NFC功能,取代一些卡片,使用起来更为方便,普及迅速。

理论上来说,RFID和NFC取电原理也是电磁感应,遇到周围强磁场变化,也会导致线圈内出现不正常的感应电流,破坏芯片导致卡片失效。不过手机银行卡之类的很难做到“强磁场变化”。所以NFC卡也不用担心和手机放一起会被“消磁”或损坏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很多智能手机本身就内置了NFC功能硬件,如果后台开启的时候,有相应的RFID卡和NFC卡会直接触发某些相关程序,所以最正确的做法的,平时关闭手机的NFC功能,避免和相关NFC卡片起反应,也可以省电。


除了消磁方面的差距,综上三类卡在安全性和方便性上来说有很明显的差别:

安全性:IC卡>NFC卡>RFID卡>磁卡

方便性:NFC卡>RFID卡>IC卡>磁卡

所以,理论上来说3类卡的使用趋势是:

逐渐淘汰磁条卡,

注重安全性的领域优选芯片卡(IC卡),

注重方便性的领域优选射频卡(NFC卡)。

实际情况是如何呢?

在淘汰磁条卡上,我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。

由于磁条卡在刷卡的时候容易在刷卡设备上留下银行磁条信息,容易发现盗刷现象,极不安全。而IC卡比磁条卡难复制,安全系数更高。

所以早在2017年,央行发布《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的通知》指出“自2017年5月1日起,全面关闭芯片磁条复合卡的磁条交易”,并要求商业银行加快存量磁条卡更换为金融IC卡的进度。

如今,在我国,磁卡很快将成为我们记忆的一部分。

然而,在美国,成熟且用途广泛的磁卡依旧是社会的主流。

正因为成熟与根深蒂固,美国要将磁卡淘汰换成NFC卡或者二维码,改造美国人对“磁卡”的依赖,每年至少需要投入上千亿美元,并且将严重影响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及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转。

比如,著名的纽约地铁,目前除部分车站支持NFC外,大量车站依旧需要刷不灵敏的磁条卡。纽约的这种薄薄的磁条卡从1993年投入使用至今,乘车时须按图示方向快速刷过,不得太慢、不得变换方向、不得用力过猛使卡片弯折,否则刷不成功!

赶时间却刷不出卡,刚充了钱卡却消磁都是日常问题。

另外,就是NFC卡的发展出现了奇怪的现象。

强大且优秀的NFC卡,本应成为支付领域或公共领域前景最广的应用,美国正在从磁卡向NFC卡缓慢的过度中。

但NFC在中国却屡屡碰壁,如今只在公交地铁领域有普及应用。

而在支付领域,我们则直接跨过了NFC技术,选择了更为方便的“黑科技”——二维码!

自从4G时代来临,智能手机普及,和支付宝,微信支付两大巨头的卖力推广,二维码用短短几年时间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,即使是偏僻的农村,传统的菜场,不会玩手机的大爷大妈,都在接受二维码这种支付方式。

二维码与NFC相比最主要的是成本更低,用起来更方便。二维码利用智能手机摄像头,将一切识别,运算在手机软件上完成,不需要安装额外的硬件,在非频繁使用的场景中几乎无敌。

然而,这是在中国,在国外完全是另一种画风!

比如在美国,二维码几乎难以推行起来!

而美国西部的西雅图市,轻轨甚至一直拒绝安装进出站验票闸机,坚持使用传统的人工查票制度,由验票人员手持读卡器读取乘客的交通卡,或目视确认纸质或电子车票上的票面文字。其实该市的公交app可以生成二维码,问题是他们根本不打算安装相关扫码设备!

(有些人会说,可能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吧,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。)

其实,随着磁卡的逐渐被淘汰,未来会被“消磁”的卡几乎不存在了!

而真正要考虑“消磁”的其实是机械表!

但是,按苹果公司的一贯逻辑,高端机械表也有替代方案,比如苹果手表(狗头)

所以,该抱怨的应该是美国民众,因为我们对新科技的适应,“消磁”这种顾虑正逐渐远离我们。

在拥抱科技,特别是互联网科技方面,我国人民大概是最与时俱进的。

(0)

相关推荐